时间:2025-04-17 01:12 作者:邵兵 浏览量:1435
');}else{document.write('
');var player = videojs('mini_player');}/*START#ShouJiBan-https://poss-videocloud.cns.com.cn/oss/2022/06/17/chinanews/MEIZI_YUNSHI/onair/08804D6D5BA743AD96EF72E2D4E7A204.mp4END#ShouJiBan*/
中新网6月17日电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今日指出,不得不切实际向高校和学院提去向落实率具体指标,不得层层加码向辅导员摊派就业任务,不得将单一的去向落实率指标,与就业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评优等挂钩。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部分毕业生反映,有个别高校存在强迫毕业生签约,就业率“注水”的问题,请问教育部将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杜绝学生“被就业”?
吴爱华回应称,就业统计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特别是就业数据的真实准确,是就业统计工作的底线。为了更好地做好就业统计工作,教育部今年专门召开了会议,进一步严明就业统计的纪律要求,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四不准”就是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得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三不得”就是,不得不切实际向高校和学院提去向落实率具体指标,不得层层加码向辅导员摊派就业任务,不得将单一的去向落实率指标,与就业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评优等挂钩。这些要求教育部又进一步做了强调,也在就业工作会议上做了部署。
吴爱华表示,为了做好就业统计工作,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就业统计的制度办法:一是建立毕业生监督反馈机制。向已经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通过手机短信或者微信发送信息,提醒毕业生登录“24365就业平台”,及时核对本人就业数据,与实际不符的可直接举报。同时,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部门已经全部开通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毕业生就业问题线索的举报,强化社会监督。
二是建立用人单位数据比对核实机制。就是针对毕业生去的用人单位,通过国家政务接口等权威途径,对高校报送的签约用人单位进行核实比对,对存在问题的用人单位数据反馈给各地重新核实、填报。
三是建立及时核查处理机制。教育部及各地教育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就业统计数据核查,对毕业生反映的问题线索进行逐一核验。对举报或核查发现存在问题的高校和有关个人,坚决做到查实一起、处理一起。
四是开展第三方调查。前两年委托国家统计局对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今年将继续和国家统计局合作,对今年的就业数据进行抽样调查,与全国的统计数据进行核验比对。
关注:点击上方蓝字“观点”,欢迎置顶或设为星标,即可快速获取房地产新鲜深度资讯< 在10月11日发现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后,当天晚上不少青岛市内社区就通知小区居民进行免费核酸检测,部分市民夜间排队等待做检测 2021年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调整为:城乡老年人每人4600元/年,其中财政补助每人4260元/年,个人缴费每人340元/年;学生儿童每人1970元/年,其中财政补助每人1645元/年,个人缴费每人325元/年;劳动年龄内居民每人2790元/年,其中财政补助每人2210元/年,个人缴费每人580元/年